青藏高原先民如何消费奶制品? 全球热点
来源:封面新闻    时间:2023-06-28 07:51:07

青藏高原先民如何消费奶制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川大吕红亮教授揭秘背后的文化变迁

吕红亮在论坛上发言。

日前,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举行。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城市主要活动之一,这场论坛吸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及高校、考古院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最新进展》等议题展开精彩的学术报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考古科学中心主任、教授吕红亮以《考古、基因与古蛋白:解析5000年以来青藏高原古代人群的迁徙与文化变迁》为题,从考古学视角,介绍了最近开展两项工作的进展。

追溯5000年前遗传演化的历史

众所周知,青藏高原素有“第三极”“世界屋脊”之称。考古学研究发现,史前人类曾长期在高原广泛活动。邱桑遗址发现了20万年前古人类的手脚印;甘肃夏河县发现了距今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尼阿底遗址研究表明,距今3万至4万年前,狩猎采集者生活在高原腹地。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不宜居的区域之一,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群而言,面临着高海拔、低温低氧及脆弱的生态系统等压力。人们如果要在青藏高原长期生活下去,需要在生理和文化方面进行调试。因此,探究人类何时登上青藏高原,如何在此定居、适应高原环境,以及高原内外不同文化和人群如何互动交流等,一直是国际学界关注的前沿课题。

吕红亮介绍,川大考古科学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合作,针对青藏高原古人群展开大规模、系统性古基因组研究,通过遗传学手段,揭秘青藏高原5000年来人群的遗传演化与交流互动的历史。

古DNA研究,主要是通过考古提取骸骨中的微量DNA,进行基因的增扩与测序,最终复原与重建DNA全基因组。此次研究,吕红亮团队提取了高原全域30个遗址的97个古代人类骨骼样本,年度跨度5000年。复杂的遗传亚结构表明,高原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中部以及东南部等各地区存在不同的遗传历史。

吕红亮介绍,借助古DNA研究,直接呈现出青藏高原5000年来人群多元融合而相对连续的遗传结构,细节性揭示高原不同时间和区域人群的动态演化和交流历史及高原人群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为解析现代西藏人群的来源与形成过程、深入理解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研究青藏高原史前人群的食谱

考古遗址很少发现奶制品,但吕红亮团队此次根据考古发现的人牙结石,从中提取的蛋白质表明,青藏高原先民饮奶历史悠久。

青藏高原先民何时开始消费奶制品?消费了哪些动物的奶制品?奶制品对高原史前人群的扩张有何贡献?吕红亮教授提出的这三个问题,迅速吸引了与会嘉宾的兴趣。

他们将古蛋白组学技术应用于青藏高原史前人群的食谱研究中,通过牙结石反映了人群的奶制品消费习惯。研究发现,至少从距今3500年开始,青藏高原很多区域的先民已经食用奶制品。而最早的奶制品,从牙结石上提取的信息表明出现在西藏西部。通过古蛋白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奶制品早期在高海拔区域可能是一种全民食物。

吕红亮分析:“人牙结石中的蛋白质证据表明,食用奶制品为强大的文化适应手段,促进了史前人群向高原广阔的非宜耕区扩张,为我们理解高海拔适应机制、史前人地关系及社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